孔子入周问礼的典故
1、孔子入周问礼碑是为孔子访周问礼乐而做的纪念碑。
2、“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这一句出自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意思是:孔子去了周地,要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
3、这两位圣人,一位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称为“至圣先师”,一位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中国哲学的开山鼻祖,率先带领中国哲学登上哲学领域的巅峰。缺少了他们两位中任何一位,中国文化都将缺失最重要的一部分,都会因此黯然失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中有许多不同之处。今天,我们就聊聊两位圣人的这点事。
4、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5、是老子提出的。
6、孔子、老子两人虽然都对周礼很熟悉、很有兴趣,但是二人对“礼”的看法却大相径庭。
7、孔融见到李膺时候说的这句话,大意是:当年孔子曾经向老子(姓李)问礼,那我和你不就是好几代的世交吗?
8、孔子入周问礼一事,发生于周敬王二年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孔子家语·观周篇》和《史记·孔子世家》等有如下记载。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指老子,当时是东周王室守藏史)博古知今,通礼乐之源,以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对曰:“谨受命”。遂言于鲁(鲁昭公)曰:“请于孔子适周,观先生之遗制,考礼乐所之,……”公曰:“‘诺’。与之一乘车,两匹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
9、两人对于“礼”看法不同。
10、【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11、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于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以。”
12、洛阳市东关大街文庙前,有一座碑楼,悬山式顶,中间镶嵌碑一方,上书“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九个大字。此碑是由清代雍正年间河南府尹张汉书写,由洛阳县令郭朝鼎为纪念孔子入周问礼事而刻立的。
13、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这件事情曾经引起过热烈的争论,论证它的真实性。经过考证,孔子向老子求教是实事。而且是向老子请教有关“礼”的具体内容。可见,二人关系很密切,而且,两位圣人都对礼很有兴趣。老子曾经做过周朝“守藏之史”,很熟悉当时的周礼的具体内容,而周礼,就是当时一整套完整的社会制度和各种不同的礼仪规定。
14、孔子和老子这两位空前绝后的历史巨人就如同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巍峨矗立,后世之人只能仰望。
15、《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这样一则故事: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16、孔子自鲁远道而来见老子,有两个目的:一是到老子这里来印证学问,所以,他一见老子,就慷慨陈词,纵论古人;二是想听听老子的学问,以俾广益。
17、“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这一句出自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意思是:孔子去了周地,要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适是到,去的意思
18、以下是事情的经过:
19、适的意思是去了,去到
20、在孔子眼中,“礼”明确了各个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人的言行规范,连婚丧嫁娶这样的家长里短的事情都要规矩,都要按规矩办,超越了规矩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大事情,甚至连什么身份的人欣赏、使用什么样的音乐也都有明确要求,如果大臣使用君主那个层次标准的音乐,就是大逆不道、忤逆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