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翻译: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2、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3、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4、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5、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6、三、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7、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8、这段话的意思是: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和颜悦色最难做到。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食,让父母来享用,这样就算是孝吗?”
9、孔子认为孝顺是敬养父母。
10、长幼有序。——孟子
11、“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为人的最高道德准则。”
12、翻译:孔子说:“如果能够长时间地不改变父亲生前所坚持的准则,就可说做到了孝。”
13、翻译: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14、这两则故事都强调了孝敬的重要性,认为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和关爱。同时,孔子也强调了对待父母应该有原则,不应该盲目地遵从他们的所有要求,而是在尊敬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
15、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16、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17、孔子曰:“孝子养父母之心,孝顺不违。”
18、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9、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20、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1、子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22、在《论语》中,有多处提到了孔子对于孝的看法。以下是其中两则:
23、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4、这是中国古代名人孔子的名言。他强调孝敬父母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立身行事的基础。同时,他也教导人们要以孝敬父母为起点,才能延伸至关心家庭、尊重长辈、关爱社会。
25、孔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6、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提醒人们要始终尊重家庭伦理,传承孝道精神,并以孝敬父母为指引,塑造自己良好的品格和道德。
27、这段话的意思是: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家中的狗和马也都有能力养活,如果少了尊敬,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28、养亲就是奉养父母,保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奉,这是孔子孝道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含义。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养大,子女成人后应当不忘养育之恩,尽心竭力供养和照料双亲,保障父母物质生活的需要,使其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