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唯美句子 > 谭嗣同在潼关中把山水都写活了的诗句是-推荐39句

谭嗣同在潼关中把山水都写活了的诗句是-推荐39句

谭嗣同在潼关中把山水都写活了的诗句是

1、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2、全文为: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是清代谭嗣同14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经过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译文:从很久远的时候这座城就被云簇拥着,秋天吹来把马蹄声都淹没了。波澜壮阔的河流在它面前都显得很拘束,大山在潼关面前也懂得自己不平坦。

3、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

4、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5、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6、潼关诗人移行山水是因为山川关隘有情,这种情,实际上是人的情感外化。

7、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8、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9、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10、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11、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2、束:约束。

13、《潼关》中表现作者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4、簇(cù):丛聚。

15、用拟人的修辞,写河、山雄伟的气势,表现其奔腾壮阔,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同时也寄托了作者远大的抱负。

16、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河流、高山以人的情感,河水奔流还嫌拘束,山入潼关桀骜不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潼关山水的壮阔,也表现出诗人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

17、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18、“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是谭嗣同《潼关》中的后两句,蕴含了作者崇尚自由奔放、以解人类不平为己任的思想感情。

19、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约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平坦。

20、谭嗣同一生以“冲决罗网”(《仁学》)为己任,这种壮志豪情在《潼关》一诗中初显锋芒,诗中喷涌而出的不羁情怀正是其日后“冲决罗网”的体现。《潼关》中用“河流大野”和“山入潼关”等客观景物来隐喻诗人冲决束缚、一往直前的主观心志。

21、谭嗣同是清末维新思潮的闯将,他一经登临潼关这座千古雄关,自然而然会产生对民族、历史、山川和力的豪兴淋漓的联想。

22、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啊,云涛,云涛,四面八方尽是滚滚云涛,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23、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24、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25、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26、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27、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蕴含作者渴望冲决罗网,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8、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29、这首纪游抒怀诗,凭关吊古,包含着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恢阔豪迈、慷慨激昂的哲理思考。

30、潼关诗人移行山水是因为山川关隘有情乎?这种情,实际上是人的情感外化,当这种外化的情感和历史地理的沉积相撞击的时候,势必掀起巨大的波澜。

谭嗣同在潼关中把山水都写活了的诗句是

31、解:懂得。

32、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33、译文及注释

34、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35、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36、终古:自古以来。

37、谭嗣同〔清代〕

38、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39、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相关文章:

潼关寓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优选53句 对谭嗣同的死的看法精选31句 谭嗣同绝命诗释义-集合34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