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李调元,的诗集
1、《舟中晚兴》
2、作者:李调元6.33(6人评分)
3、这首诗对元宵之夜吃元宵的实况做了生动的描写,灯如火树银花。星群灿烂,人似潮流奔涌,炫人眼目,直到深夜,大街小巷唤卖汤圆之声。召来众多吃客。元宵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灯谜包括灯谜,事物谜,儿童谜和填格谜等。千万条灯谜,满庭高挂,弘扬着民族文化;千万人游阅,激起万千人勃勃兴致,争先思巧猜谜。
4、赤壁烟初合,乌林月欲升。鸟投遥岸树,人语隔江镫。梦去家疑近,愁来枕自凭。天涯游子意,寒夜总难胜。...
5、《清远峡》
6、清·李调元粗毛野兽石先生。
7、作者:李调元6.57(7人评分)
8、舟中晚兴
9、漫说心如箭,其如棹泊迟。人喧上滩处,鸥避下帆时。路转山犹见,钟鸣寺始知。回头语黄帽,此地正宜诗。...
10、代表作品
11、元宵争看采莲船,
12、漫说心如箭,其如棹泊迟。人喧上滩处,鸥避下帆时。
13、孤灯犹唤卖汤元。
14、风雨夜深人散尽,
15、李调元〔清代〕
16、宝马香车拾坠钿;
17、李调元(1734-1803),字羹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四川罗江县(今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调元镇)人。清代四川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与张问陶(张船山)、彭端淑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李调元与遂宁人张问陶(张船山)、眉山的彭端淑合称清代四川三大才子。其中,张问陶成就最大,袁枚称其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彭端淑次之,诗名不彰;李调元第三。嘉庆本《四川通志》认为李调元:“其自著诗文集,不足存也。’’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认为:“其自著童山诗文集亦不甚警策,词则更非所长。’’
18、日日看山行,山亦日日变。就中数清远,造物工锻炼。危崖势欲合,巨灵擘两片。凿开混沌天,中通江一线。泉多伏莽飞,石半临江断。云截峰腰齐,雨洗岩容换。木客解吟诗,枫人尽目悍。树根长于蛇,入壁忽不见。但闻隔涧中,时有猿相唤。所见旋即忘,究竟空健羡。不如坐孤舟,读尽书一卷。
19、《由白塔灞渡东津》
20、作者:李调元7.33(9人评分)
21、清代-李调元
22、《方言藻》、《万善堂诗》、《童山全集》、《童山诗集》
23、出郭眄遥岑,过渡得佳境。长风走溪声,落日横塔影。入林路愈细,村口光耿耿。彷佛别有天,鸡犬自闾井。不见打鱼人,但见钓鱼艇。...
24、《黄州晚泊》
25、(李调元)——李调元幼时对塾师石先生另一说为纪昀幼年读书时对石先生,见《清·纪昀》主题帖。饥鸡盗稻童筒打;(农妇)暑鼠凉梁客咳惊。(李调元)——李调元对农妇[谐音对]人轻轿重轻抬重;(轿夫)脚短路长短走长。(李调元)——李调元对轿夫[谐巧对]画上荷花和尚画;(唐寅)书临汉帖翰林书。(李词元)——李调元续对唐寅悬联[谐音回文对]这副回文、谐音巧对,属“四三”断句格式。“画”字首尾相应,首为名词,尾为动词;如果倒过来读,则画尚的“尚”与“上”谐音,“和花”、“荷上”与“荷花”、“和尚”同音,这样,同顺读起来就一样了。本联利用谐音出对,构成了回文,十分巧妙。下联的“书”字亦首尾相应,与上联词性用法相同,如果倒读,则“林翰”同“林翰”谐音、“汉临”同“翰林”同音,同顺读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书临汉帖”与“画上荷花”结构不一致,未免美中不足。吸烟摇扇,目前风云聚会;(某名流)屙尿打屁,胯下雷雨交加。(李调元)——李调元少时对某名流孩童时代的李调元,就能吟诗作对。一年夏天,李家来了一些客人,他们一边吸烟,一边摇扇品茶闲聊。其中也有蜀中名流,一客人素闻李调元人小颇有才学,不太相信,于是有意想考一考他。适逢李调元也在其父身边,便即景吟出上联要李调元属对。李调元沉思片刻,就朗声对出了下联。下联甫出,满座哄堂大笑,啧啧称赞李调元的机灵。下联虽有点俗,但出于童子之口,足见其反应敏捷,才华横溢,童雅趣致。)枣棘为薪,截断分开成四束;(管家)阊门启户,移多补少作双间。(李调元)——李调元对管家[析字对]作者根据中国字形特点,运用析字法即离合方式组成对联。“枣”是“枣”的繁[异]体字,木名,即枣树;“棘”是丛生的小枣木,即酸枣,果实较枣为小。其木均可作柴薪用。根据“枣”的繁体字由两个“朿(cì)”字写成与“棘”这两字的组合特点,及可作薪的功用,将上下组合之“枣”截断,将左右组合之“棘”“截断分开”,恰成四束柴薪。“阊门”,原是江苏省苏州城门名,这里泛指城门。“阊”字里面含有“日(曰)”二字,“门字里面没有”,故说“移多补少”。从“阊”字取出一个“日(曰)”而补入“门”中,则“阊门”二字“起屋”,就成了“双间”。当然,间字中的“日”字不作“曰”,是只取其字形相似而已。此联的可取处在于利用字形的构造,创造了一副妙对,读来十分耐人寻味。四口同图,内口都属外口管;(塾师)五人共伞,小人全靠大人遮。(李调元)——李调元对塾师[析字联]李调元幼时读书,一次他和几个书童贪玩犯错,塾师要惩诫他们,便出了上联,要他们属对,对出者免挨诫尺,对不出者要打手掌。李调元明白,这是个巧妙的拆字联,暗含着学生都要受老师管的意思。李调元思索了一会,抿嘴一笑,便对出了下联。塾师听罢,感到联中含有褒贬之意,于是拈着胡须喝道:“还不去念书!”本联上下联首句末字的“图、伞”为“图、伞”的繁体字,可谓拟联者手高,对联者才思敏捷;遂使全联巧妙别致,格调清新,韵味横生。李打鲤,鲤沉底,李沉鲤浮;(候补道)风吹蜂,蜂扑地,风息蜂飞。(李调元)——李调元对某候补道黄犬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袁枚)乌鸦踏雪地,片片竹叶朝天。(李调元)——李调元对袁枚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广东岭南碑单联)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李调元巧释苏东坡哑对)——李调元巧释苏东坡哑对相传岭南有一块碑,上刻“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十三个字,征求下联,日久无人应征。后来苏东坡到广东做官,人们慕其才名,请其足对,苏看了后说:“一块碑只有一行字;只有一句上联?”说完笑着走了,众人颇感失望。直到清代李调元任广东学政,人们又将这块碑的故事讲给李听,希望他能续出下联。他沉思牌刻,说:“下联苏学士早已对出,我不能再对了。”众人问“为什么?”他才说出了下联,众人无不折服。
26、路转山犹见,钟鸣寺始知。回头语黄帽,此地正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