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豪刘禹锡十首诗,走近中唐大文豪的豪迈人生
1、中唐文学家刘禹锡以其豪迈、开朗、倔强、幽默而名世。他的诗歌反映了中唐政治生活的重大事件,倾向鲜明,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刘禹锡屡处逆境而不消沉沮丧;频遇挫折而不退缩萎靡,《著名作品有陋室铭》。
2、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
3、彭城人。贞元九年(793)擢进士第,又登宏辞科。从事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典记室。从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为王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祀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元和十年(815)自武陵召还,复出为播州刺史,改连州,又徙夔州、和州。征还,拜主客郎中,转礼部郎中,集贤院学士,旋授苏州刺史,改汝州,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禹锡晚年,与白居易友善,常唱和往来。居易集其诗而序之,以谓“其峰森然,少敢当者。”(参考《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十《刘禹锡传》)
4、除诗歌与论说文外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在唐代辞赋史中,乃至整个辞赋史中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环节,其存赋十一篇,与唐代各家所存辞赋数目相较,也不算少了。马积高在其著作《赋史》中评价中唐时期的辞赋家,列柳宗元为首位,韩愈、刘禹锡并列其次,又将柳宗元之辞赋同屈原相提并论,即可见一斑。而实际上,刘禹锡本人也是对自己的文章水平颇有自信的,在其《子刘子自传》中他说:“天与所长,不使施兮。”这里的“所长”指的即是自己的长于文词,而在这“文词”之中当然也包括辞赋在内。在刘禹锡的十一篇辞赋作品当中以《秋声赋》最受后人推崇。
5、刘禹锡还是唐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因此他的诗常融形象与哲理于一炉;在许多生动的诗歌形象中,经常能反映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和思考,闪烁着哲学家的思想火花。刘诗中多见饱含哲理的诗句,虽非有意的论述哲学思想,但见解精辟,给人以启迪。例《金陵怀古》、《浪淘沙词九首》中的第九首等作品中的诗句,借助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把深微的哲理以诗化;这些名言佳句,点缀在诗中,使他的诗既有审美价值,又富有哲学思想。
6、明朝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说刘诗“开朗流畅,含思宛转”,又说:“运用似无过人之处,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这些个特点,在刘禹锡的民歌体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他这些诗保存了清新开朗的民间情调,采撷朴素生动的民间口语,运用俚歌俗调的形式,绘真景、抒真情,具有浓厚的天然风韵——“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之二)
7、嘉庆十三至十九年(1808~1814)由董诰领衔,阮元、徐松等百余人参加编纂。据清仁宗《御制全唐文序》、《全唐文·凡例》、法式善《校全唐文记》(《存素堂续集》卷二),编修官们曾从《四库全书》中的别集,《古文苑》、《文苑英华》、《唐文粹》等总集,《永乐大典》,释道两藏中广泛搜集唐五代文献,而“天下府厅州县”方志以及“散见于史子杂家记载、志乘金石碑版者”,亦在求访之列。
8、刘禹锡是一个旷达乐观、不惧强权、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的唐代名士。
9、例如刘禹锡诗歌的主题便影响着他辞赋的主题,许多在其诗歌中描绘的场景画面、表达的情感内容,同样也出现在他的辞赋作品中,因此研究其诗文与辞赋的互动关系是其辞赋研究的有利环节。
10、扩展资料
11、刘禹锡的诗风就透着自身性格的刚毅,他能够用很多诗篇来指责嘲讽当朝的权臣,也能够为了自己的生活,抒发豪放勇猛之词。读刘禹锡的诗词,不仅能从中看出他独特刚毅的性格,同时也能看出刘禹锡对待生活爽快乐观,他独特的艺术表张力,更是突显自身魅力。刘禹锡写的诗,诗风豪气,雄健。这正是其中的一点,刘禹锡的“诗豪”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豪”字,这个“豪”,不仅指诗风之“豪”,更多的还是对刘禹锡人之“豪”的赞美。
12、全赋通过采取铺垫烘托、正反对比的手法,以一组鲜明的对比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老当益壮的情怀。
13、《全唐文》,全称《钦定全唐文》,是清朝官修唐人总集。全书一千卷,并卷首四卷,辑有唐朝、五代十国文章共18488篇(一说20025篇)、作者3042人(一说3035人),每一位作者都附有小传。
14、作为唐代重要的文学家与哲学家,刘禹锡的诗歌成就较高,是唐诗研究的重要领域,而诗文又为当时的文学主流,故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必然要受到其诗歌创作影响的。
15、刘禹锡,中唐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兼擅诗歌与散文,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一生仕途坎坷。其诗风沉着稳练,风调自然,格律精切,意境优美,思想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该集按历史时序,截取诗文一百六十篇左右,加以赏析。
16、刘禹锡是唐代一个比较有特色的诗人,在中唐诗坛上,他的诗既不像韩愈的奇崛,也不像白居易的平易,而能独树一帜,自成风格。刘刘禹锡的诗歌,成就最高的主要有三类:政治讽刺诗,寓意深刻,辛辣犀利。怀古诗,均用律绝形式,吊古伤今,沉郁苍凉,感慨无限。至于他学习民歌所作的《竹枝词》、《杨柳枝词》、《浪淘沙词》等,则活波清新,自然流转,尽洗文人习气。
17、此外,除了反映贬谪愁思的作品,其辞赋还有应试科举所作的律赋——《平权衡赋》,怀古伤今的《山阳城赋》,悼亡的《伤往赋》,描写景物风俗的《楚望赋》。
18、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刘禹锡的诗风自成一体,众人难以模仿,刘禹锡的文字比喻恰当贴切,若不是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难以有如此之才气与逸致。
19、中唐诗人,刘、白并称。二人皆留意民间歌曲,因之在倚声填词方面,亦能相互切劘,以开晚唐、五代之盛,此治唐、宋诗词所宜特为着眼者也。
20、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21、由于刘禹锡的辞赋多数创作于贬谪时期,因此逐臣之悲与怀才不遇便成了其辞赋创作的重要主题,骚怨情怀是其主要的情感寄托,同时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也贯穿始终。此外,除了反映贬谪愁思的作品,其辞赋还有应试科举所作的律赋——《平权衡赋》,怀古伤今的《山阳城赋》,悼亡的《伤往赋》,描写景物风俗的《楚望赋》。
22、从他各类诗歌创作的总体上看,刘禹锡具有进步的政治主张和卓越见识,对于社会政治观察敏锐。他写诗注重立意、选材构思,以及塑造形象,多从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出发;所以世人评“刘禹锡诗以意为主”。
23、刘禹锡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者,曾作《天论》,认为自然界万物各有自己的特殊规律,遵循以强胜弱的法则,客观世界与人既对立又联系,坚决反对“宿命论”。
24、刘禹锡的政治讽刺诗,除了辛辣犀利外,也上述兼有这些特点,如脍炙人口的《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再游玄都观》。象这类讽刺诗,往往用意双关,语带讽刺,曲折写来,更觉诗意隽永。宋代苏辙曾说刘禹锡的诗“用意深远,有曲折处”,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也说刘诗“深于影刺”,都是指的这些特点。而刘禹锡的“深于影刺”,也体现在他的咏物诗上:如《白鹰》、《聚蚊谣》、《百舌吟》等诗,锋芒锐利,有着很强的斗争性,不过由于采用寓托的手法,又显得含意深远。
25、由于刘禹锡的辞赋多数创作于贬谪时期,因此逐臣之悲与怀才不遇便成了其辞赋创作的重要主题,骚怨情怀是其主要的情感寄托,同时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也贯穿始终。
26、他的很多诗或针砭时弊、讽刺权贵,或讴歌平藩战争,表达统一的愿望;或者描述自己的政治生涯,表现刚直不阿的精神面貌;立意深刻。加之由于较多采用怀古、咏物等形式,运用比兴、象征、讽喻等手段,借此言彼,寓实于虚,融情于景,故又显得精炼含蓄。如名篇《乌衣巷》。像刘禹锡的这类怀古诗,选取的往往只是一角一隅的景物和细节,但却小中见大,含意丰富,具有一种蕴藉之美。
27、其实一位文豪给人最大是感触往往是通过其作品观知其气节与品质。
28、刘禹锡的晚年是经常与白居易、元稹、牛德儒、窦常、裴度、令狐楚、李德裕等文坛、政坛频繁唱和,集中呈现了诗酒赏玩、叹老调笑的晚年生活。刘禹锡最终完成了晚年思想和诗风的转变,其中刘禹锡的百分之六十唱和作品,都是与同龄人白居易的酬和。
29、《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30、《秋声赋》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篇赋。此赋首段写秋天景色,融入了作者自己遭受多次迁谪之后带来的人生体验;次段集中描写秋天景色,展开联想,扩大境界,结合历史人物典故,使主题意义显得更加深远;末段显示出作者不愿屈服于邪恶黑暗力量的信念。
诗豪刘禹锡十首诗,走近中唐大文豪的豪迈人生
31、刘禹锡和白居易都是中唐时期的大诗人,彼此慕名已久,并有书信往来,但在很长时间内,一直不曾谋面。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由和州刺史罢归洛阳,当时白居易也因病免去苏州刺史,在返京途中,两人在扬州相遇,神交已久,初次相逢,既喜且悲,此后,两从一直有诗相互唱和。刘禹锡将自己和白居易的唱和诗编为《刘白唱和集》,这里他将自己和刘禹锡合称为“刘白”。
32、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
33、刘禹锡,中唐文学家。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进步政治改革遭到失败,被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等官职,在外地二十多年。后入朝做主客郎中,晚年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34、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