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有学问的人。
2、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3、西汉有个人叫匡衡,十分勤奋好学,但家中贫穷,买不起蜡烛,一到了晚上他就无法继续读书。
4、孩子很知道努力,为了自己能学习到的知识,为了以后自己能有更好的生活,才会凿壁偷光。
5、汉朝时期,一个姓梁的小哥家里贫穷,买不起蜡烛,但是他十分好学,把自己家墙壁开个小洞,借邻居家的蜡烛光亮来读书,后来考上大官,改变自己的人生
6、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7、匡衡买不起书,就想办法借书来读。那个时候的书都是十分贵重的,只有有钱人家才有。可是有钱人家怎么会轻易把书借给一个穷小子呢?为了能读到书,匡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村子里有个大户人家,家里有很多藏书。一天,他跑到那户人家求见主人,见到后,一边作揖,一边急切地恳求说:“请您收留我吧,我给您家干活。我力气很大,什么活都会干。我不要工钱,只求您能把家里的书借给我看看。我保证不会耽误干活,保证不会把书弄坏一点点。”主人看到匡衡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眼睛里充满了渴求,一时被深深打动了,就收留了他。匡衡终于如愿以偿地读到了书。
8、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9、匡衡心里难过极了,却无计可施。一天晚上,匡衡从外而回家,周围一片漆黑,只有邻居家的窗户透着光亮。
10、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11、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12、一位读书人为了看书,凿壁偷光,最终被发现,遭受严惩,堕落衰败直至,故事警示人们不要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所需,应该尊重知识产权,追求合法途径。
13、匡衡的邻居家里日子过得挺好,每天晚上都点起蜡烛,屋里照得通亮。他想到邻居家里去读书,可是遭到了拒绝。
14、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15、家里清贫,点不起灯,于是他就把自己家和领居家的墙壁凿了一个小洞,这样邻居家的灯光就能透过小洞投射过来,匡衡就借着这个微弱的光线读书,从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愿意付出努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17、凿壁偷光的故事: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匡衡买不起书,只好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他借着邻居家这微弱的光线读书。
18、他就把墙缝抠大,让隔壁家的灯光照进来,借着这微弱的灯光苦读,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19、这个故事讲得是一个叫匡衡的小孩。他勤学的故事,由于他家里比较穷,白天需要放牛,没时间读书,只有晚上有时间,但他家里又没有灯,所以他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孔,借助邻居家的灯光来读书。
20、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这个故事也就是人们传颂的凿壁偷光,又做凿壁借光。
21、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2、因为古代家里穷,没有钱买蜡烛,有想看书,看见房子的缝隙有光,就借光看书,这样的孩子后来成了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所以人要努力。
23、凿壁偷光,讲的是西汉时期一个叫匡衡的小孩,家里很贫穷,却读书很刻苦。
24、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学家裴骃为了能够学习更多的书籍,就每天夜里用刀凿穿自己房间的墙壁,把隔壁书房的光照射过来,《凿壁偷光》的故事,最早出现于中国明代名士张溥所著的《广志续编》中。相传,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学家裴骃为了能够学习更多的书籍,就每天夜里用刀凿穿自己房间的墙壁,把隔壁书房的光照射过来,自己借此读书。凿壁偷光的故事寓意深刻,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信念。
25、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26、过了不久,⼜发⽣了另⼀个问题:他仅有的⼏册书早已被读得滚⽠烂熟,却⼀直没有钱买新的,向有书的⼈家去借,⼜常常碰钉⼦,他⼜开始苦恼起来。
27、凿壁偷光,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záobìtōuguāng。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见《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后即以“凿壁偷光”为刻苦攻读之典。
28、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匡衡买不起书,只好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他借着邻居家这微弱的光线读书。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29、就凭着凿璧偷光这样的毅力,匡衡博览群书,下笔成章,终于成为西汉学者。
30、《凿壁借光》这个故事是讲西汉匡衡大学问家的故事。
31、当时,匡衡的邻居家“到晚上就点燃蜡烛照明,可是烛光又穿不过墙壁,照不到匡衡家,怎么办呢?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个洞,这样邻家的烛光就可以通过这个洞照进匡衡家,匡衡就借助透过来的烛光努力读书。
32、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33、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34、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35、匡衡把墙壁凿个洞,隔壁的光漏进来,他借着这微弱的光,彻夜苦读,终成正果。
36、匡衡家穷,夜晚想读书,却无钱买蜡烛照明。隔壁家富豪,每晚灯火通明。
37、寒来暑往,匡衡一天天长大了。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休息吃饭的工夫才能看一会儿书。晚上回到家里,因为没钱,点不起油灯,也不能看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用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才能读完。
38、凿壁偷光的故事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想到了很多,社会,国家,家庭。我们来说一下当时的情况,当时的社会很动荡,人们生活很苦,没有多余的钱来买油灯,只能靠凿壁偷光。
39、凿壁偷光是一则关于积极求知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为了学习不惜翻阅隔壁府君的书籍,终日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成为了一代大儒。
40、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41、后来,凿壁偷光这个成语被广泛使用,并成为了形容勤奋好学、不惧艰难险阻的典型表现。该故事已成为中国教育中重要的寓言故事之一。自己借此读书。
42、“凿壁偷光”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经过勤学苦读,匡衡终成一代大学问家。
43、在句中作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44、凿壁借光大概故事不超过40个字。匡衡小时候就喜欢读书,晚上没有煤油灯,但是隔壁有灯,他为了能借隔壁的灯光,看书,就在自家的墙壁上凿了一个洞,灯光从墙壁上的洞透过来,匡衡就是借着这种微弱的灯光可以看书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想做事,想学习,就要努力想办法,也说明读书的重要性。
45、后来,匡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偷偷地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里的亮光就透过来了,他把书本对着这光,读起来也挺方便。
46、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3]
47、匡衡是西汉⼈,出⾝在⼀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天要劳动,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晚上很想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他为此很苦恼。后来,他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个办法。因为邻家点灯的房⼦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着⼀堵墙,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个⼩孔。灯光果然从⼩孔⾥透过来了。他⾼兴得跳了起来。从此以后,他每夜蹲在墙脚,借着这⼀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家熄了灯,他才⼼满意⾜地去睡觉。
48、西汉时期,有一个少年叫匡衡,他特别希望能像学堂里的孩子那样,跟着老师读书。可是,他家里很穷,实在没有钱拿出来供他上学堂。于是,他经常一个人躲在学堂外面,安静地听着里面的读书声。一位亲戚看见他这么喜欢读书,很受感动,就抽空教他认字。日积月累,他终于可以自己读书了。
49、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50、他小时候家贫没有钱供他读书,只能借书,晚上也只能背白天读的东西,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墙壁有光线,就把墙壁凿大,从此以后,每晚都要借偷来的光刻苦读书,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自学成才。
51、这个故事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人们在追求梦想时的不屈不挠。
52、西汉时的丞相,著名文学家匡衡,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来供他晚上读书。勤奋好学的匡衡不想虚度了晚上的时光。
53、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凿壁偷光”
54、可是他也没有钱买灯油,有一天晚上,有一丝光亮,是邻居家,于是,他在墙上凿了一个洞,每天只要邻居家的灯亮着,他就坚持读书,寒来暑往,经过匡衡的努力,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了西汉有名的学者。
55、凿壁偷光是一个古代中国的故事,主要讲述了学生因为家中贫寒无法负担学费,于是在夜晚凿墙偷学,最终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学者。
56、【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57、凿壁偷光,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西京杂记》。该成语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58、匡衡忽然想到了一个主意,狠狠拍了自己脑袋一下,念叨着:“以前怎么没想到呢!”回到家,他就在自己与邻居家共用的那面墙上摸索来摸索去,终于找到一-处墙壁有破损的地方。
59、讲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他家里穷,只能借书来看,但是他白天要干活没什么时间看书,于是只能熬夜看,但是家里穷的没有灯。
60、西汉时期,有一位名叫匡衡的穷书生。他勤奋好学,但家境贫寒,无钱买蜡烛。于是,他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的烛光读书。他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一名博学的学者。这个故事寓意着勤奋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
61、西汉时期,有一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读不起书。他白天给有钱人家干活,不要工钱,只要借书给他读。
62、凿壁偷光,东周时期智者鲁班为学徒元华授业,看他夜以继日地学习,为方便他读书,凿了一个小窗让他从墙上的洞中透进光线。
63、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64、凿壁偷光的故事
65、凿壁偷光:[záobìtōuguāng]
66、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67、匡衡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68、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69、他找来一把小刀,沿着破损的墙壁轻轻地抠,抠不一会儿,一道弱弱的光线就从墙缝里透射过来。匡衡兴奋极了,不敢再往大抠,担心影响到邻居,于是,便借着这一点点光线看起书来。光线太暗了,看一会儿,眼睛就酸困酸困的,他就稍稍休息一下,接着再看。
70、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71、【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72、匡衡勤奋好学,却因为没有蜡烛而不能学习,但邻居有蜡烛却照过来,于是他从墙上凿了洞把光引进来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去他家打工且提出不要报酬,大户人家对此疑惑问为什么,他说:“我只想读主人家的书就好。”大户人家感慨并资助匡衡,最后他也不负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