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人有时是误国的。
2、周先生那时虽尚年青,丰采和晚年所见者差不多。衣服是向不讲究的,一件廉价的羽纱–––当年叫洋官纱–––长衫,从端午前就著起,一直要著到重阳。一年之中,足足有半年看见他著洋官纱,这洋官纱在我记忆里很深。民国十五年初秋他从北京到厦门教书去,路过上海,上海的朋友们请他喫饭,他著的依旧是洋官纱。我对了这二十年不见的老朋友,握手以後,不禁提出“洋官纱”的话来。“依旧是洋官纱吗?”我笑说。“呃,还是洋官纱!”他苦笑著回答我。
3、一、内忧外患使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国变得贫穷落后。
4、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记录文言的文字当然要废除。
5、以前,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中,我们都读过鲁迅的文章,从贫困交加的农民到生活潦倒的读书人,从《阿Q正传》到《狂人日记》,鲁迅写了很多文章,文章不仅描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现状,更大胆指出封建制度下老百姓被欺压,剥削的事实。
6、作为汉字的受益者,读了那么多的汉字书的鲁迅先生为什么会主张废除汉字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7、很显然,在一部分人心里,汉字已是关乎国家人民存亡的关键。继续使用,则有国破人亡的危险。
8、鲁迅《端午节》的读后感写法可以从社会背景、中心思想、语言以及人物形象四方面写。具体写法:
9、文人是有局限性的,基于某一个立场和角度认识整体,个性自然带有偏极性。
10、汉字废除了。用什么文字来取代汉字呢?
11、国际通用语言是英语。计算机语言是英语或是“0”或“1”的数字语言。
12、翻译的职务是劳苦而且难以表现自己的,除了用文字语言传达他人的意思以外,并无任何可以显出纔能的地方。周先生在学校里却很受学生尊敬,他所译的讲义就很被人称赞。那时白话文尚未流行,古文的风气尚盛,周先生对於古文的造诣,在当时出版不久的《域外集》里已经显出。以那样的精美的文字来译动物植物的讲义,在现在看来似乎是浪费,可是在三十年前重视文章的时代,是很受欢迎的。
13、对当下的有些人来说,他们是否应当了解一下上世纪五十年代推行简化汉字是“以简化汉字和拼音字母为过渡,逐步实现汉字的字母化”为宗旨的?过渡到汉字字母化的推行最终没有了下文。那么,以此来给鲁迅罗列一条罪状的人又该怎么评价作出“以简化汉字和拼音字母为过渡逐步实现汉字的字母化”的决策者?
14、当时的有识之士,诸如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傅斯年、鲁迅等人认为,国家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落后,而文化主要靠文字传播、承载,文字就自然成了罪魁祸首,既然如此,废除汉字,代之以更好的、能促进国家发展的文字,岂不是更好?
15、AD(A项,由文本可知,“受学生尊敬”与“翻译工作的劳苦”无关;D项,应该是西洋作品,以北欧作品为主。)
16、是比较近代的作品,且均为短篇;③它的翻译态度、文章的风格都和作者以前读的不同。作用:使作者眼界为之一广,产生了新鲜感,以后又搜罗许多欧美作品读。
17、不少人认为汉字复杂落后,一个字一个模样,实在难写、难记,于是乎大造汉字的反,把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一切落后、腐朽的东西都归咎于汉字这个“王八蛋”,且举几例:蔡元培:“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瞿秋白:“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鲁迅:“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吕叔湘:“现在通行的老宋体实在丑得可以,倒是外国印书的a,b,c,d,有时候还倒真有很美的字体呢。”:“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中国语文学界的宗师们:“电子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你看,这么多大人物诅咒汉字,给汉字判了刑甚至是死刑,而我们每天还要看、写这些“丑陋”的汉字,这着实让人很是无奈。不管汉字如何“龌龊”,身在国内,大家一起用这个“茅坑”、一起给汉字“掘墓”倒也彼此彼此。据说,鲁迅先生临终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份沉重的“遗嘱”现在读来显得触目惊心、不可思议,但先生的态度是认真的,它饱蕴着先生对这个世界的恨和对这个世界的爱。当年,鲁迅、周作人、钱玄同聚在绍兴会馆的一个院子的槐树底下说了很多偏激话,其中就有关于“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谈话。三人中,对此理念践行最力的要数钱玄同,钱玄同是那种“中秋吃粽子,端午吃月饼”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因此他的言论也总是很“惹火”。当时钱玄同有感于陈独秀“伦理觉悟是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提法,认为这种论调还不够彻底,于是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提出了其“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之道:“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这种言论既出,一时舆论哗然,其中最搞怪的反驳出自陈衡哲的老公任鸿隽,他说汉文废灭后,很多昏乱的还留在子孙的心脑中,想要根本解决不如先把中国人种全灭绝了。他讽刺《新青年》一边讲改良文学,一边讲废灭汉文,要废灭不用,又何须改良?这不是自己抽自己嘴巴吗?“你要没事做,不如去洗煤炭去罢。”“废灭汉文”之论引火烧身,虽然引火烧身是《新青年》的惯用伎俩,但是火势太猛也吃不消啊!这不害得常以“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示人的陈独秀也不得不公开道歉。他的致歉辞颇有“文责自负”的现代编辑理念:这种“石条压驼背”的做法只代表钱玄同个人观点,本志同仁多半是不赞成的。虽然“废灭汉文”这种理念有过激的成分,也很难梦想成真,但对新文化运动却有着莫大的功劳。那些复古保守的人放过了相较平和的文学革命,都来骂钱玄同,“白话乘了这个机会,居然减去了许多敌人,反而没有阻碍,能够流行了。”这其实正应了鲁迅的关于“开天窗”的比方:你要开窗子,主人不肯;你说是要把屋顶给掀掉,天窗就开成了。
18、我们要全面的看待历史,鲁迅做为一代文豪,对那段历史阶段的贡献是积极的,有力的,当之无愧的。不能纠结一点瑕疵,而否定鲁迅的伟大贡献。有点瑕疵才显示鲁迅真实的性格和真情实感。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期,沉沦激荡的历史背景下,及时剔除旧的思想,努力学习先进科技,是救国救民的根本出路。
19、时至今日,汉字的普及率由一百年前的0.6%提高到了96%。汉字没有废除,也没有阻止我们的发展。所以,鉴古知今,才是我们该从这件事中得到的最宝贵的经验。
20、其实,以上几点看起来是人们要求取消汉字的原因,但最导致国家贫弱的根本原因却不是汉字。国民生活极其艰难,人们活下去都是问题,哪里还有可能学习文化?
21、鲁迅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而那时的“亡”是真正意义的亡国。那时候紧接着用白话文及简体字缓解了亡国的命运。现在再次来审视这句话,也还有警示汉文化的作用。
22、瞿秋白当时就说:“中国的文字革命必须彻底的废除汉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造成现代的中国白话文,才能够完全脱离汉字的束缚。”
23、我认识鲁迅翁,还在他没有鲁迅的笔名以前。我和他在杭州两级师范学校相识,晨夕相共者好几年,时候是前清宣统年间。那时他名叫周树人,字豫纔,学校里大家叫他周先生。
24、周先生曾学过医学。当时一般人对於医学的见解,还没有现在的明了,尤其关於尸体解剖等类的话,是很新奇的。闲聊的时候,常有人提到这尸体解剖的题目,请他讲讲“海外奇谈”。他都一一说给他们听。据他说,他曾经解剖过不少的尸体,有老年的,壮年的,男的,女的。依他的经验,最初也曾感到不安,後来就不觉得什麼了,不过对於青年的妇人和小孩的尸体,当开始去破坏的时候,常会感到一种可怜不忍的心情。尤其是小孩的尸体,更觉得不好下手,非鼓起了勇气,拿不起解剖刀来。我曾在这些谈话上领略到他的人间味。
25、当然,鲁迅先生也痛心疾首地说:“倘要生存,首先就必须除去阻碍传布智力之结核:非语文和方块字。如果不想大家来给旧文字做牺牲,就得牺牲掉旧文字。”
26、鲁迅翁杂忆
27、钱玄同就直言不讳地说:“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
28、别总拿这个历史过程中的认识误区说事来对鲁迅进行又一轮的攻击!
29、文人过分相信教化的力量,相信能够改变人性,从而改变世界。儒家是这样想的,东林人是这样做的,往往陷入自我内斗和争论,消极认识刀枪的力量。
30、鲁迅先生说:“和提倡文言文的开倒车相反,是目前大众语文的提倡,但也还没有碰到根本问题:中国等于并没有文字。待到拉丁化的提议出现,这才抓住了解决问题的紧要关键。”
31、钱玄同说:“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成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废孔子、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除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
32、二、汉字难认难写,妨碍了普及,不利于知识的传播,自然就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33、鲁迅的确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句话,而且还收录在《鲁迅论语文改革》一书里面,在这本书的开头就有这句话,对于鲁迅这样的大文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而鲁迅一直被大家看做耿直和革命的代表之一,但是竟然会说出来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话来,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34、“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也可以这样理解,汉字只是思想的载体,对汉字的作用曲解了、夸大了。其实能够让国家灭亡的是掌握文字的人,至于文字是汉字还是其它文字关系不大。
35、周教授在头条有自媒体,叫“克庸真善美”,学习汉字有困难的人或中小学教师可以常去看看,他正在利用头条传播国学和其它社科领域的知识,免费教大家做学问,也建议大学生、研究生去学习。
36、改革文字是一个时代的一件大事,鲁迅先生只不过是一个积极参与者。其目的还是为国为民考虑。
37、鲁迅先生的确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话。只不过,新文化运动的时候,说过此类话的人不止先生一人,并且,说这番话时,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如果抛开当时的情景不谈,只说先生主张废除汉字,就有断章取义之嫌了。
38、文言文的废除,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缺失和断代。虽然文言有其不方便,甚至糟粕之处,但也是中国人与老祖宗对话的工具,现在工具没了,那些文言的宝贝书籍,覆上了灰尘,继而也把老祖宗留下的精华埋没了。,。。
39、而只有推翻旧的东西,引来新的科学和民主,民众才能觉醒,中国这只雄狮才能苏醒。
40、从我个人理解,鲁迅所说的汉字为代指,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学术和当时的学风进行批判。自从明朝八股文以来,到清朝的愚民政策,百姓对社会的认识不深,基本上无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无法形成自己的见解。就连清朝的一、二品的官员对于外国只认为有英法美之国,其他都尚且属于蛮夷行列。将军打仗竟认为大炮是邪术,妄使用粪便破解,这就是典型的文化愚弄所致。
41、除了鲁迅之外,也认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当年,复杂的汉字的确不利于扫除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文盲,不利于普及教育,开启民智。谁也没有料到自从有了计算机,认识汉字与书写汉字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只是因此当代中国人的中文水平着实不敢恭维,除了五花八门的问候语一般不会出错外,错字连篇,词不达意已经是普遍现象。看网上的文章,有时要靠猜,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42、我认为大多人对鲁迅的“汉字不灭、中国不灭”理解上有所偏颇。
43、①以前读日本人居多,而它是西洋;②与以前读林琴南译的小仲马等人作品相比,它
44、周先生教生理卫生,曾有一次答应了学生的要求,加讲生殖系统。这事在今日学校里似乎也成问题,何况在三十年以前的前清时代。全校师生们都为之惊讶,他却坦然地去教了。他只对学生提出一个条件,就是在他讲的时候不许笑。他曾向我们说:“在这些时候不许笑是个重要条件。因为讲的人的态度是严肃的,如果有人笑,严肃的空气就破坏了。”大家都佩服他的卓见。据说那回教授的情形果然很好。别班的学生因为没有听到,纷纷向他来讨油印讲义看,他指著剩馀的油印讲义对他们说:“恐防你们看不懂的,要麼,就拿去。”原来他的讲义写得很简,而且还故意用著许多古语,用“也”字表示女阴,用“了”字表示男阴,用“糸”字表示精子,诸如此类,在无文字学素养未曾亲听过讲的人看来,好比一部天书了。这是当时的一段珍闻。
45、当中华传统美德和儒学风雅,被腐败无能的旧封建阶层当成评判时代善恶曲直、来保全自己剥削民众利益的工具时,鲁迅对汉字、汉学已然达到厌恶。
46、《端午节》是近现代作家、思想家鲁迅于1922年创作的短篇作品。此文所反映的是“五四”大潮退落以后,知识分子发生了分化的情形,文中作者运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对“方玄绰”这类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发出了辛辣的讽刺,从而告诫人们要摆脱这种糊涂意识,正视现实。
47、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一大批岗位被智能设备代替,不懂计算机语言就不能生存,美国直接要小学生就开始学给计算机编程序。
48、鲁迅的原话是“废除汉字,实行拉丁文。”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中国人文盲过多,国人的文化水平低下。包括鲁迅在内的一批爱国文人,认为只有教育才能救国,无奈繁体字太难学,短期内无法取得效果这才提出了这个口号。
49、文言文发展到了明清时代,越来越变得艰涩难懂,人们借此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变得困难重重。当一种语言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时,改变就势不可挡。
50、鲁迅先生说这几句话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的。纵观四个文明古国,其他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唯有中华文化就流传至今。汉字虽发音在各个时代及每个地方是有很大差异的,但是其表达的含义大体是一致的,否则文明很难延续几千年,也许政权早就分崩离析了,如同欧洲多个小国,汉字在这其中功不可灭。
51、当时文坛的领袖胡适、傅斯年、蔡元培等人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就是废纸文言文,使用白话文。鲁迅更是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掀起了新学术、新思潮的高潮。
52、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鲁迅先生对当时国民落后无知的痛心疾首。没有文化科学,人容易愚昧。彼时的中国,百分之八十的文盲,而汉字繁体字不容易掌握学习普及,先生想必看到日本全盘学习欧美而科技发达强国,救国心切,认为打翻传统文字全盘西化学习英语更容易兴国,病极下猛药,至于猛药管不管用另说。但先生不是政治家,引领国家命运走向的通常是政治革命。中华民族几千年多灾多难,幸而天佑中华,中国出了个毛,汉字简化使新中国至今文盲率减至百分之四。今日之盛世,今日之中国,再也不是积贫积弱了,我们当再接再励共创伟大复兴,方不负众多拋头颅酒热血的先辈们。
53、周先生很严肃,平时不大露笑容的,他的笑必在诙谐的时候。他对於官吏似乎特别憎恶,常摹拟官场的习气,引人发笑,现在大家知道的“今天天气哈哈”一类的摹拟谐谑,那时从他口头已常听到。他在学校里是一个幽默者。
54、对汉字的恨,真可谓罄竹难书。好像国家民族一切不幸的根源都在汉字。
55、用白话文写文章,用白话交流就成了人们的迫切需要。所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推进文化改革的进行。在此背景下,鲁迅先生发表了第一篇白话《狂人日记》,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也开始用白话文创作,以此来为白话文的普及推波助澜。
56、“中国的文字衍形不衍声,以致辨认书写极不容易,音读极难准确。”
57、鲁迅早期的思想颇受进化论的影响,当时正是这样,他认为中国的青年人是胜于老年人的,中国的未来系于青年人的身上,他一生中都关怀、爱护青年的成长,所以他说对于青年妇人和小孩的尸体,去破坏(解剖)的时候,会有一种可怜不忍的心情,尤其是小孩的尸体。
58、这句话说的是武断了,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违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人无完人,在鲁迅那个年代,中国必须抛弃旧的思想观念,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否则真有亡国灭种的危难。鲁迅是激进的斗士,偏差的言论代表他对国人“怒其不争”的悲愤心愿。
59、三、当时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和旧文化相关的一切都在废除之列。
60、翻译的讲义和《域外集》的文字精美;给日本教师当翻译很辛苦;上生理卫生课讲生殖系统不许学生笑的规定让人佩服他的卓见。
61、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表达心声的工具。用语准确简洁才能准确表达意思。
62、身为文学大家,鲁迅知晓、领域中华文化的量和质远高于常人,他轻易地认识到,无数的词汇、词语、成语,都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等级观念。
63、新中国建立以后,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和简体字,很短的时间内就普及了语文教育,基本上消灭了文盲,实现了鲁迅先生的梦想。各位在这里发表意见用的不正是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方案吗?
64、鲁迅是一个有激情的作家,在当时的国家危亡之际,他对一些用着汉字的舞文弄墨误国人士,是有一定反感的,只是不要按作者的字义去理解!他是在对一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怒斥!
65、社会背景: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二年九月上海《月报》第十三卷第九号。当时正处于“五四“落潮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激发起民众的反封建的革命热潮,但这种狂热随着军阀与封建旧势力的镇压,暂时退了下去。新旧势力的交锋出现了此消彼涨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不单一些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开始大行其道,就是一些接受了新文化洗礼的人也回到了旧的轨迹上来了。还有一些貌似进步,实则落后的人物趁机转向。2、中心思想:《端午节》就是鲁迅先生运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对“方玄绰”这类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的辛辣讽刺。3、人物形象:《端午节》塑造了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方玄绰“的形象。方弦绰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1)从他的身份地位上看,他不仅厕身于高等学府,喜欢发发奇谈怪论,而且又混迹于官场,扭扭捏捏地做个的小官。这个知识分子加官僚的身份,使他说话做事充满矛盾,——“索薪”事件,更是使他不尴不尬,左支右绌,颜面尽失。(2)从他的文化角色上看,他表面上是新式文人,天天捧着《尝试集》咿咿唔唔。但骨子里浅薄、市侩,在家里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长”,在社会上是袖手旁观,静观待变的“看客”,是个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4、语言:鲁迅在这篇中采用的是轻松、幽默的讽刺笔调。通过描写方玄绰的行为、语言和心理,让主人公自己的小丑表演来使读者发笑,沉思。
66、鲁迅可以说近代以来独立思考中国未来的人,对当时的新民主义、马克思主义都抱有观望的态度。鲁迅留学过日本,经历过日本的富强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与他所认知的变化又有区别,既西方国家走的是工业强国,日本走的是变法强国,在文化本质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中国也经历过变法,也经历过革命,但是依旧山河破碎。鲁迅经过思考,认为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致,首当其冲的就是方块字。
67、废除中国文字,可能中国文字包含了太多中国的文化,中国文化也没问题。但封建帝制几千年已经墨守陈规,使得文化被统治阶级利用改写了,而且不思进取。需要淘汰的是旧的封建制度,而不是中国文字,文字做为一种信息媒介没有过错。而且象形文字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发明的,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只是鲁迅那个时代确实不需要提倡,但也不至于讨伐,是有点殃及无辜了。
68、那时两级师范学校有许多功课是聘用日本人为教师的,教师所编的讲义要人翻译一遍,上课的时候也要有人在旁边翻译。我和周先生在那里所担任的就是这翻译的职务。我担任教育学科方面的翻译,周先生担任生物学科方面的翻译。此时,他还兼任著几点钟的生理卫生的教课。
69、“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人来说,任何文字都是天书,都和他们无关,他们想要的是活下来。吃饭问题都没解决,哪里有时间考虑文化之事?
70、不仅是鲁迅,当时的许多的文化人都有这个想法,但这只是他们的一个设想而已,他们并没有推行这个“汉字演变”的能力,更没有推行这个“汉字演变”的权力。他们书写的依然是汉字,他们传承的依然是汉字所表达的中华文化,并且使用汉字介绍国外的文化。
71、我很敬佩鲁迅先生一腔热血,倒是十分怀疑那些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断章取义的人是别有用心。
72、“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在晚清旧贵族用各种头衔把自己的罪恶全部掩盖,并加之美化,得益于汉字的力量。
73、繁体字的汉字如何落后,就不在讨论。现在是发现简体中文及白话文命运也很堪忧。
74、甚至,连文雅的瞿秋白,此时都不再顾及风度地说:“这种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毛坑。”
75、周先生的吸卷烟是那时已有名的。据我所知,他平日吸的都是廉价卷烟,这几年来,我在内山书店时常踫到他,见他所吸的总是金牌、品海牌一类的卷烟。他在杭州的时候,所吸的记得是强盗牌。那时他晚上总睡得很迟,强盗牌烟、条头糕,这两件是他每夜必须的粮。服侍他的斋夫叫陈福。陈福对於他的任务,有一件就是每晚摇寝铃以前替他买好强盗牌烟和条头糕。我每夜到他那里去闲谈,到摇寝铃的时候,总见陈福拿进强盗牌和条头糕来,星期六的夜里备得更富足。
76、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文说:“欲废孔子,不得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
77、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78、因为鲁迅是人,是人都会犯错,都有自己思虑不周,情绪极端的时候,他说这话可能就处在这样极端的情绪中。崇拜者没必要给他掩饰开脱,你越给他美化他反而可能越丑。
79、所以,尽管当时的教育部也出台了好几个改革方案,但最后都不了了之。
80、鲁迅先生的看法颇能代表一些人的意见。对于取消汉字后的文字使用问题,有主张用拉丁文的,有主张用世界语的,反正,只要废除汉字,用什么字母文字来代替都好过汉字。
81、鲁迅作为新文化、新思潮的领袖之一,有自己浓烈的感情和对封建文化的敌意。
82、鲁讯曾留学日本,精通日,德,俄等国家文字语言,对其它国家先进的制度,文化和科学技术十分了解,面对国家当时的满目沧夷,贫穷,破落不堪的景象,他十分着急,但他没有能力和办法去改变,他只是一个文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写文章,用一支笔,希望唤醒麻木的国人的斗志,所以毫不留情去抨击不平等的封建礼制。
83、周先生每夜看书,是同事中最会熬夜的一个。他那时候做,文学书是喜欢读的。我那时初读,读的以日本人的东西为多,他赠了我一部《域外集》,使我眼界为之一广。我在二十岁以前曾也读过西洋的译本,如小仲马、狄更斯诸家的作品,都是从林琴南的译本读到过的。《域外集》里所收的是比较近代的作品,而且都是短篇,译的态度、文章的风格,都和我以前所读过的不同。这在我是一种新鲜味。自此以後,我於读日本人的东西以外,又搜罗了许多日本人所译的欧美作品来读,知道的方面比较多起来了。他在五四以来,在文字上、思想上,大大地尽过启蒙的努力。我可以说是在三十年前就受他启蒙的一个人,至少在的阅读方面。
84、汉字有自己的识读规律,语言文字学家周克庸教授就找到了这个规律,按照周教授的方法教学,别说小朋友容易学会汉字,就是歪果仁也能轻松掌握汉字和汉语……
85、甚而至于,文字变成了阻碍汉民族成为文明民族的绊脚石。
86、很明显,鲁迅也受到时代的枷锁和桎梏,看问题不够全面,这与个人优不优秀没关系。试想把时间比作巨人,现在的我们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看到的东西就会不一样。
87、鲁迅此言出之有因,当时是为推动文言文转白话文而发表的过激言论。事实上在清末和民国初期,民间交流也基本是白话版的,很少之乎者也了。鲁迅留过洋,思想比较新潮,后来回国也致力于期刊杂志出版,用笔作投枪唤醒民众,所以推动文字的简化和行文的白话就是当时的历史重任。鲁迅说了这样过激的话并不代表鲁迅自己先灭了汉字,写文章不用汉字而用拉丁语或者其它语言了;鲁迅深知汉字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不可能灭掉的,但他的话推动了汉字朝着简化方向前进了一步。
88、鲁迅先生也说:“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终将废去,盖人存则文必废,文存则人当亡。在此时代,已无幸运之道。”
89、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确实是鲁迅先生个人的观点,鲁迅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最贫困,落后的时期,他对当时社会制度相当不满。
90、文人的思想和作品,能够对社会具有积极影响,对提高国民素质有很大的作用,关键在于内容是否符合时代的需要,是否符合人民的需求,是否对于社会进步有促进。同样的落后的文人有消极作用,混淆视听,祸乱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