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揭示个体生命在生与死挣扎下的卑微,情感价值的荒凉,女性被扭曲,空洞的生命状态,以及封建旧社会下守旧,迷信,麻木,愚昧造成的悲剧。
2、萧红是给人鼓舞的,世间没有什么困境能将她压倒。
3、这句话出自萧红的《最后的一块木柈》,意思是:我们是不是该好好审视自己的人生之路,多点清醒,少点沉睡,多些充实,少些遗憾。
4、只要想着这些革命先烈,我就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美好,在这个富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我是多么的美满和幸福,而在那个艰难的斗争社会中,哪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5、生死场这部带有文化启蒙的性质,以女性视角,客观冷静的笔触,铺展开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乡民艰难生活与民族危机交织,女性处在男性话语权社会下的个体屈辱与外族侵略带来的民族屈辱错杂的悲凉世态;
6、《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使她成为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特别是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都使《生死场》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 《生死场》是萧红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写于1934年9月。是鲁迅所编“奴隶丛书”之一。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对人生的生存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分作家。不过,它在艺术表现上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有人称之为文本的断裂。换言之,的后半部,是由人的生存问题而转向了革命前途问题。鲁迅在为《生死场》作的序中,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画。《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为《生死场》创作的封面,萧红了半黑与半红的案。在经典的男性批评家看来,触目的红色是人民的鲜血。而在女性批评家看来,那是女人生产时流的血。 在解读《生死场》的近七十年历史中,民族大义的话语占到了长期的主导。
7、他教完武术,又跑出去借钱,等他借了钱买了一大块厚饼回来,木柈又只剩下了一块。
8、九一八前的十年,九一八之后的东北农村,忙着生,忙着死——薄薄的一册子存在之思。书本再现了历史,一幕幕晃过眼前,我看到的是人处于极端状况时退化成为原始的野兽,剩下的只是病态的灵魂,再也谈不上高贵。
9、这句话是萧红写的,萧红生于1911年,卒于1942年,真正属于她的创作时间只有九年,而这九年间她就写了三部长篇:《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还有大量散文和短篇。
10、我要郑重的烈士们说:“伟大的革命先烈们,你们的斗争胜利了,我们青一代少年将再次继承你们努力开发下来的光辉道路,我们将要去建设祖国的明天,我会认真的学习,学好本领,长在后再继续工作——建设祖国,你们安歇吧!我会努力去做的,我敬爱的烈士们。
11、死后必然长眠的前一句是
12、这可怎么办?晚饭又不能吃。
13、和弃养一样委婉地表示出的句子有哪些?
14、第三章是整部的重彩油画的聚焦点,描绘了“我家”的后花园。
15、生了死,死了生。难怪萧红以“生死场”为之命名。
16、对着这一块木柈,又爱它,又恨它,又可惜它。
17、"这便是《最后的一块木柈》中写到的他们的生活!...
18、麻面婆:虽生犹死首先,萧红塑造的一类女性形象逆来顺受,完全不抵抗,绝对服从男人。
19、这类形象以麻面婆为代表。作者这样描述麻面婆:“麻面婆的性情不会抱怨。她一遇到不快时,或是丈夫骂了她,或是邻人与她拌嘴,就连小孩子们扰烦她时,她都是像一摊蜡消融下来。她的性情不好反抗,不好斗争,她的心像永远贮藏着悲哀似的,她的心永远像一块衰弱的白棉。”[3]当她看到自己的丈夫因为丢羊而变得“面孔和马脸一样长”[4]的时候,她“惊惶着,带着愚蠢的举动”。[5]这是一个任劳任怨且软弱的女人,男人就是她的天,丈夫就是她的一切。她的视线仅仅是她的破旧的茅屋和粗暴的丈夫,她的眼睛看不到除此之外的其他景象。在这狭隘的天空下,这个女人麻木地生活着,并没有觉得这样的生活有什么
20、"有了木柈,还没有米,等什么?越等越饿。
21、主要讲述作者在呼兰河城度过的童年时光。第三章写“我”幼时的生活,总共九个小节,除了第三、第九两个小节外,其余七小节都是以祖父或者祖母开头,中断以前的言语,继续新的言说。
22、生时何须久睡
23、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是活好每一天,又何必把精力时间浪费在空白的睡觉上呢?不是说不睡觉,只要按时间睡好该睡的8小时,就行了,有生就有死,死是每个人逃避不了的。死后,我们便可在地下长眠,化为尘土,为下代铺路。在那时,再睡吧。
24、她写与萧军在哈尔滨的窘迫生活,他们没钱,没食物,用脸盆喝水,幻想着美味,简直要成为"受冻受饿的犬"。
25、蒙昧之中生存着——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一样样去做,完成了也就结束了,没有一句为什么的疑问。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时候,生存尚且来不及,顾着填饱肚子的求生本能完全淹没了情感的追求,人性的光辉也成为一种遥远的奢侈。
26、死后必定长眠前面一句是:生时何须久睡。
27、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