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唯美句子 > 元宵节闹花灯的由来160字

元宵节闹花灯的由来160字

元宵节闹花灯的由来160字

1、“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2、花灯是经彩扎、裱糊、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的综合工艺品,也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

3、天帝十分震怒,立刻传旨火部天兵于正月十五这一天降下天火,把所有人,还有他们的房舍、牲畜、财物烧个精光。他们的话被天帝的小女儿听到了。天女心地善良,不忍心看到无辜的人间百姓受难。她冒着被父王惩罚的危险,驾着祥云偷偷来到人间。

4、天降灾难,死到临头,大家都惊慌失措。但是其中一位老人想出了办法。天兵天将要来的那天正是正月十五,老人让大家分头准备,把自家门上都挂上灯笼,人人都举着火把。

5、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6、人们凭自己的智慧逃过了一劫,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于是把每年的正月十五这天定为元宵节,这天,大家都要张灯结彩,放烟花、孔明灯、爆竹等,举行与火有关的活动,这就是元宵节闹花灯的由来之一。

7、花灯起源自汉武帝于农历正月十五日于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于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后,由于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

8、看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9、看花灯的习俗始于古代,据说最早是为了纪念古代民间英雄节节高升的传说。唐朝时节日晚上,皇宫内外点燃五色灯笼,民间铸造各种花灯,摆设于市街、宫廷等场所,天照常明,市井热热闹闹,繁荣热闹的景象,流传了千载。

10、一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人们便组织起来打,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便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将人畜和财物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让百姓无辜受难,便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噩耗告诉了人们。众人听后,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11、当时,有个老人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在门前挂起红灯,燃放爆竹、焰火。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好,便分头准备。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天兵往凡界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火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天帝听后,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为感激天帝之女的善良之心,为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点焰火,放爆竹,来纪念这个日子。

12、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13、人类最早用于黑夜照明的火把,就是灯的雏形。为了防止因风吹雨淋导致火种熄灭,便发明了用骨架支撑,用外皮包装,形成了最初的灯笼。

14、后来,元代时节日晚上,民间燃起灯火,点燃灯笼花灯,繁荣的景象广为流传。民间在每年12月初八点燃的灯笼和放炮竹,逐渐演变为现代的花灯节、烟火节等大型文化活动。

15、内容延伸是在宋代时期,花灯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载歌载舞、游览观赏的社交活动,到了明清时期,花灯已经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节庆活动。

16、闹花灯是汉族元宵节的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

17、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18、今天晚上,我们看得入了迷,多么开心啊!

19、花灯是元宵节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大约始于汉代。

20、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21、趁着夜色,天女分出许许多多的化身,在每个熟睡的人耳边轻声说出一个谜语:“正月十五灾祸生,消灾不如闹花灯;天上人间难分辨,红红火火到五更。”天亮了,人们惊奇的发现做了相同的梦。可是,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22、据史料记载,唐末怀抱着富国强兵的雄心壮志,玄宗皇帝剥夺掉一些外国侵略者,归并新疆、四川、云南等地,终于扼制了当时境内的割据势力。州县盛举花灯、舞狮等庆祝胜利,从此成了历史的延伸。

23、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4、闹花灯传说;在很久以前,毒蛇和猛兽非常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于是人们组织起来,带着弓箭和棍棒上山除害。有一只神鸟,是天帝的宠物。它在天上待得无聊,飞到人间瞎转悠,被猎人们误以为是猛兽,给射死了。

25、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26、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27、看花灯的由来是汉明帝永平年间,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在皇宫设坛祭祀,由于是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因此这一天也成为了元宵节点灯的开端。之后每年的正月十五夜看花灯成为一个独特的习俗。

28、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29、明确结论是花灯的来历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30、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元宵节闹花灯的由来160字

31、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人们便组织起来打,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便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将人畜和财物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让百姓无辜受难,便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噩耗告诉了人们。众人听后,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32、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兽头灯、宫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33、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兽头灯、宫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34、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共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为五天;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为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

35、下凡防火的天兵,也被老百姓热情的拉进家里,每人都得到一碗用糯米包的圆圆甜甜的元宵。真好吃啊他们完全忘记了防火这件事。

36、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37、今天,花灯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38、而到了唐代的时候,赏灯的活动更加的繁荣,在这一天,不管是皇宫里还是民间,不仅街道上都挂满了灯笼,而且还要建立高大的灯楼以及灯树等,在唐朝著名诗人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中就有“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等记载。

39、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40、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41、元宵节为什么要闹花灯?在民间有不少版本的传说,其中一个就很有意思。

42、元宵节挂灯笼的来历开始于汉朝。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而在这一天打灯笼的习俗开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就下令在这一天夜晚的时候,皇宫和寺庙里都必须要点灯来表示对佛的尊敬,同时也下令士族庶民都要在这一天挂灯,所以挂灯笼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的风俗。

43、唐代以后花灯便成为元宵节的重要标志。两宋时期国势虽然积弱,但花灯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发扬光大。

44、看花灯起源自西汉,汉武帝于农历正月十五日这一天,在皇宫设坛祭祀,由于是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因此这一天便成为了元宵节点灯的开端,之后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便形成一个独特的习俗。

45、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46、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年新的开始,非常具有仪式感。

47、东猜西猜,终于有一位老人猜破了天机:“天上的仙女教我们点起花灯,好好热闹一通宵,让老天爷以为人间着火了,就不会降下灾祸了啊!”哦是这样啊。于是家家户户赶紧忙活起来,在正月十五这天,挂花灯,放花炮,敲锣打鼓,热热闹闹。

48、花灯,又名"彩灯",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起源自汉武帝於农历正月十五日於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於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后,由於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花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

49、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50、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51、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52、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53、传说古代,人烟稀少,但是猛兽很多,经常跑下山四处伤人。人们就自动组织起来反击。不巧的是一次遇到一只神鸟被玉皇大帝派下界,被人们给射死了。

54、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55、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之后这个规定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56、闹花灯来历之俗始于汉代,东汉顺帝年间,张道陵创建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这天要燃灯祭祀“太乙神”,此俗历代相沿,到隋朝时,每年还要举行盛大灯会,招待各国使节。

57、元宵节到了,津五路上马上热闹起来。当时,我和妈妈还有我的朋友一起去看花灯。我们到了灯会上,那里人山人海的。我看见了五颜六色的花灯。我看到“中国国宝”、“天上人间”、“爱我中华”……尤其是“中华国宝”,国宝指的就是大熊猫,大熊猫的脸圆圆的,身体胖胖的,非常可爱!

58、很久以前,有一个小村庄,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村里的孩子们都会在路边点起大大小小的花灯。有一年,一位老人带着一支燃着香的蜡烛来到了村子,他告诉大家,十五是原始勾连恶灵的日子,点燃花灯可以辟邪驱鬼。从此,闹花灯的做法传承至今。

59、元宵节闹花灯(逛花灯)的由来故事

60、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元宵节闹花灯的由来160字

61、燃灯之俗始于汉代,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62、玉皇大帝知道这件事以后,非常恼怒。下令天兵天将到人间放火,烧死那些射死神鸟的人。有一位仙女心地十分善良,他家的小女偷偷来到人间,把消息告诉了人们。

63、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64、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65、隋朝炀帝时,元宵节期间赏灯活动热闹非凡,夜夜笙歌,通宵达旦,因此这种逛花灯的形式逐渐发展为元宵节的重要活动,两宋时期国势虽然积弱,但逛花灯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更加发扬光大,使宋朝成为逛花灯发展的另一重要历史阶段。明清两朝赏灯热潮未减,坊间更出现灯市,贩售各种花灯,式样繁多,争相竞秀。

66、原因是因为在古代农业社会中,元宵节是一个春天即将来临,万物开始复苏的时节,人们希望通过点亮花灯来祭祀祖先,祈求丰收、平安和健康。

67、自从人类开始用火以来,由最初的御寒、防身,进而熟食、照明,由最初的御寒、使白日的生活得以延伸至夜间。

68、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69、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

70、闹花灯是汉族元宵节的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71、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72、到了这天,天兵天将奉玉帝的命令。下界去放火时,看到人间火光一片。他们也就没有仔细查看,直接回天宫复命了。

73、隋朝炀帝时,元宵节期间赏灯活动热闹非凡,夜夜笙歌,通宵达旦,张灯逐渐发展为元宵节的重要活动。

74、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75、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76、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77、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挂花灯的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相关文章:

齐天大圣闹天宫的20字好句。【优选57句】 赏花灯的传说-推荐45句 形容逛街热闹句子【58句精选】 元宵节岳云鹏歌词75句 形容聚会热闹气氛的句子-集合98句 哪个古镇的夜市最热闹优选汇总66句 正月十五挂花灯儿歌-183句优选 描写市场热闹人多的句子【37句精选】